環保生活資訊網

環保生活資訊網-首頁Home   首頁 | 生態 | 呼吸 | 飲食 | 清潔 | 交通 | 辦公 | 住家 | 學習 | 網路 | 人物 | 討論區 
嗚咽河流展生機─拯救大甲溪的故事

〈本文獲得八十二年度第二十九屆國軍文藝金像獎報導文學/散文銀像獎得獎〉

作者:黃正文

本文曾流傳於各大BBS站之環境討論板,並被中山大學WWW地球館收錄;文中怪字或空白處多為魚名,可以忽略並不影響文意,歡迎將此文非營利性轉載。

  大甲溪為台灣本島主要河川之一,位於台中縣,發源於中央山脈的雪山及南湖大山等群嶽之間,由東向西流經梨山、佳陽、德基、谷關、白冷、馬鞍、東勢、石岡,貫穿了高峻的地塊、地壘、山地, 迴旋於淺山之間,且橫切台地、盆地、最後形成扇狀平原而入注台灣海峽。其間的溪谷有寬有窄,溪流有緩有急,且有化石河、峽谷、河階、角階、平坦肩狀陵,變化多端。而流程一百多公里,流域面積為一二四四平方公里,海拔高至三五OO餘公尺,平均高度為一七O七公尺其垂直變化,使得流域呈現亞熱帶、暖溫帶到冷溫帶等各個不同之氣候帶。年平均流量約三十一立方公尺/秒,河川坡度陡急,平均坡降為百分之二點六,由於落差極大,水量均勻且豐沛致使其單位河長蘊藏水力高居全省河川首位,為台灣水質源最豐富的河川,亦為水力發電的重心。

  櫻花鉤吻鮭的存在使大甲溪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但可惜的是:國寶魚的珍貴未能阻止人們無知的開發腳步,臺灣這幾十年來的發展,逐步將溪釣天堂淪陷在人們的貪婪和無知,雖然她沒有淡水河、二仁溪、高屏溪那樣嚴重的污染,可是依然瀕臨垂死邊緣-生態環境的破壞崩潰。

  大甲溪生態環境的變遷,可依民國三十五年和六十年作兩個重要的分水嶺。

  日據時代,日本人發現了大甲溪流域蘊藏豐富的電力資源,因此設立株式會社,完成大甲溪發電設備,後因戰事停頓。但對河川的保護極其嚴密,被禁止的毒魚、電魚、炸魚行為,一旦被查獲,必定是鞭苔伺侯,因此這時候的大甲溪主流莫不魚蝦成群,甚至在東勢本圳的灌溉渠道中,都可見鯽魚、溪哥(粗首)、石斑(石)的蹤影。

    × × × × ×

  臺灣石(臺灣特有種)(俗稱:石斑、石冰仔)棲息於水流急湍或較清澈之深潭中,多分布於中、低海拔。成群的成魚常發現於急瀨中巨石後潭淵處,雜食性,以溪底的各種水生昆蟲及啄食岩石上附著的底藻為生。

    × × × × ×

  粗首(臺灣特有種)(俗稱:溪哥仔、苦糟仔、闊嘴郎、紅貓(雄))棲息於淺流、淺瀨、深流、深潭水域。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及在水面上活動的昆蟲為食。黃昏及清晨常躍出水面捕食水面活動落水的昆蟲。

    × × × × ×

  民國三十五年,臺灣光復時,卻是臺灣河流淪陷的開始,河川成為無政府狀態,魚蝦群開始飽嘗被毒、被電的滋味,但因為山坡地及森林的開發尚屬初始,所以水源充沛、水質良好,大甲溪主支流以足夠的水量提供魚類良好棲息環境,不致因毒魚、電魚、炸魚行為使魚類走向滅絕。

  民國六十年,工商業日愈發達,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用電量急增,用水量也快速增加,為了供應中部工業及民用電力及自來水、灌溉用水,大甲溪流域的水資源不斷被開發利用。石岡、谷關、天輪、青山及德基五座大型水庫陸續落成。大甲溪河川生態環境正式步入另一個輪洄的局面,人類過度開發水資源,導致其品質顯著惡化。

  大甲溪上最早完成的大型水庫是天輪壩,建成之後,谷關以上就再也看不到鰻魚的蹤跡了。德基壩的落成大大提高了對溪水的蓄積能力,完全攏斷了上游的河水,腰斬了大甲溪中下游眾多生靈的命脈,溪水從此改道走入德基到青山、青山到谷關、谷關到天輪這三大段長達四十公里左右的隧道,於是谷關以下,溪水中斷造成水量大減,水溫也跟著昇高,苦花開始在谷關以下絕跡。在年長一輩人士記憶中,未建壩以前,苦花(魚)分布的下限是天冷,遇到洪水時,甚至在石岡附近都還釣得到。

    × × × × ×

  魚(俗稱:苦花、苦威、齊口、齊口仔、齊頭偎)多出現於高冷、清澈、水質佳的溪段。成魚可利用淺流、淺瀨、深流及深潭各類型水體中下層,然幼魚則侷限於岸邊緩流或深潭上層;常群居於大型底石所覆蓋的水體。以附著性藻類為主要食物,亦食用水棲昆蟲。

    × × × × ×

  民國六十年,石岡壩的建成啟用後,大甲溪土產的香魚宣告絕種,而具洄游性的鰻、白鰻、毛蟹等,也從此絕跡於石岡之上。而這個時候,大甲溪上、中游的木材砍伐及山坡地濫墾也愈來愈多,致使水源涵養能力年年下降,加上五座水庫的跨河截斷,使溪流的自然沖蝕力大大降低,於是大甲溪早期密度很高的水潭消失了,這些魚類最佳的庇護場所,可提供魚類在洪水衝擊下的緩衝避難,和人們毒、電、炸、網的藏身處,更提供了季節變化的水溫調適,而且水潭一般深度均在五公尺以內,它的水壓對任何魚種都能適應,所以是魚族成長和繁殖的絕佳保護場所。現今我們常常會感嘆河川中沒有大魚,其實除了非法毒、電、網、炸破壞性的濫捕,和人為污染的摧殘,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魚類棲息地的破壞,如:水潭的消失,而這也正是大家長期所忽略的拯救工作重點。

    × × × × ×

  白鰻(俗稱:鰻、鰻魚)、鰻(保育種)(俗稱:盧鰻、花鰻、烏耳鰻、紅土龍)底棲息於低海拔之深潭底部砂土中。洄游性魚類,一般在秋冬季節游入海中產卵;卵孵化後幼魚即順海流漂游,待發育成鰻線後,再順漲潮時溯河而上,於淡水中成長。通常晝伏夜出,以底棲生物、小魚為主食,偶攝食高等植物碎屑。

    × × × × ×

  走近水庫,你或許會有個疑問:水庫不就是一個很好和面積很大的水潭嗎?但這卻是個完全錯誤的觀念。水庫完全改變了溪流的型態,使多樣的激流型水流變成單調的湖泊型水流,水庫所具有的淤積使每一座水庫遲早都將變成為砂庫,砂質的底棲地根本就不適合本土性魚種的生存,缺乏食物和藏身的石縫的環境,就如同是魚族的沙漠一樣。而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淤積水庫,從雪山溪、無名溪、七家灣溪、合歡溪等早期櫻花鉤吻鮭存活的高山溪流,直到橫流溪、裡冷、中科等中下游支流築起了近二百座的防砂壩。這近二百座從二公尺到近二百公尺高的大壩,竟連一座魚梯的設置都沒有,於是一座座高聳的水泥牆就成了一道道魚類繁殖洄游的屏障。沒有魚道的水庫及攔砂壩,除了阻絕洄游性魚種的歸鄉路,更會造成水族繁殖的封閉性,長期演變的結果,必定會使基因劣化,造成遺傳性疾病叢生、抵抗力下降,嚴重時還可能使魚族滅絕。同時一般而言,水庫都太深,過高的水壓對臺灣本土性溪魚的生存繁殖都不利,對需氧量甚高的原生魚種更是十分不利,如石、粗首、臺灣纓口鰍、爬岩鰍、和已經絕種的原生香魚。所以水庫真可說是臺灣原生魚種的殺手,雖然它造成湖泊型外來魚類的新環境,但所有原生種和特有種的溪魚才是真正值得保護的魚類。

    × × × × ×

  臺灣纓口鰍(臺灣特有種)(俗稱:石貼、石貼仔、鹿仔魚、花貼仔、肉貼仔)底棲於急流型水域,出現於寡養性或優養化的溪段。棲地多大型底石,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可耐激流。以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主食。

    × × × × ×

  臺灣爬岩鰍(臺灣特有種)(俗稱:石貼仔、臺灣間爬岩鰍)、埔里中華爬岩鰍(保育種)(俗稱:石貼仔、簸箕魚、棕簑貼、木箕貼仔、埔里吸腹鰍)底棲於溪流中淺瀨的急湍河段。喜攀附河川激流巨石水中,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可耐激流。以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 × × × ×

  森林有涵養水源,防止沖蝕、保護土石等功用。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一定要維持適當的森林面積、伐木、造林,使森林有自然的均衡及環境生態,以護國土保安。在經濟效用方面,科學與工業的發達,使木材與林產物利用價值與日俱增,木材之利用對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地位。

  大甲溪下游氣候溫和,中、上游多崇山峻嶺,雨量充沛,適於樹木生長,故森林鬱茂,尤其在松茂以上更是天然叢林茂密覆蓋。但自民國四十九年中部橫貫公路主線及支線陸續完工穿插於本溪流域高山林地之後,交通發達,與平地間往來迅速又頻繁,山地居民日眾,加上氣候適宜溫帶果樹:高經濟價值的蘋果、梨、水蜜桃之栽培及高冷蔬菜之種植,有暴利所趨之下,森林遭到濫伐、濫墾、盜伐及火災等損傷,昔日蔥綠林野已滿目瘡痍。沿岸山丘所大量採取的塊石,成為台中港填港用之壓塊石,一座座山林被濫砍消失,隨雨水化成泥砂,沖入大甲溪,溪中含砂量因而劇增,濁度增加,使洪水期的大甲溪成為滾滾砂河。

    × × × × ×

  「優養化」原意是指營養好。在生態學上,則特指水域生態系統在演替的過程邁向「老化」或「終結」之路。湖泊、水庫或其他富含營養成份如氮、磷鹽之水體,藻類可能會大量繁殖導致水體水質惡劣。

    × × × × ×

  大甲溪上游梨山之果農、菜農長期使用有機肥料,為臺灣農藥使用量最高的地區,已導致氮、磷總量增加,經雨水沖刷而流入大甲溪中,供應藻類成長所需的養分,使德基水庫藻類大量繁殖,優養化日漸嚴重。根據經濟部水資會測試,民國七十五年德基水庫中甲藻數目每毫升為一千五百個細胞,七十六年增為一千八百個,七十七年躍為四千六百個, 七十八年已超過五千個,七十八年七月調查時,更已高達七千八百一十六隻。而最令學者專家擔心的具毒性藍綠藻藻及綠藻也開始在水庫中形成,如含毒藻類持續增加,連谷關至石岡壩間四十公里河流的自淨作用都無法消化時,則將影響中部地區百萬人口飲用水之安全。

    × × × × ×

  溪畔廣設的垃圾場共有七處之多,包括豐原、后里、潭子聯合垃圾衛生掩埋場、和平、新社、石岡、神岡、東勢、外埔等,是環保單位「官家放火」的惡政。加上沿溪橋畔任意傾倒的零星垃圾,東勢橋兩端的垃圾堆積,不肖民眾將垃圾堆成河川新生地,售地營利,但成堆垃圾遇雨即沖入溪中,污染水源。

  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家庭污水等都是大甲溪的污染源,如谷關觀光區的十餘家觀光飯店,和百餘家商店,以及和平、東勢、石岡、新社的數十萬人口,家畜的排洩物、屠宰場的血水,均未予以處理,直接流入溪中。再加上沿岸之�����������房及民家隨意傾(磚塊),如天輪退輔會混凝土工場,私人建築坡坎工程等,使大甲溪成為任人傾倒垃圾廢土堆積之大甲溝。

    × × × × ×

  石岡水壩匯集大甲溪水源是供應大台中民眾飲用水進場的最後一個關卡,但由德基水庫沿大甲溪流域沖流而下的農藥、垃圾泥土及有毒底泥,均一一堆積在石岡水壩,使該壩成為「砂壩」而非「水壩」,是「污染潭」而非供飲用的「蓄水潭」。七十八年七月,連續幾次颱風,帶來了幾場豪雨,德基水庫洩洪六次,大甲溪砂泥隨同洪水沖入石岡水壩,使該壩滿佈砂泥,當含沙量甚高的濁水,灌入自來水公司朴子淨水廠,使淨水廠無法運轉,大台中區民眾因而斷水三個星期,在大甲溪洪水期間,台中的民眾卻無水飲用,這種奇特的現象,七十九年九月黛特颱風和八十二年入梅的驟雨都已再度發生。

    × × × × ×

  大甲溪流域的開發,雖然給予中部地區的居民生活與經濟發展,帶來了實質效益,但是這一連串的自然改造,就如動過手術的人體,如果缺乏妥善的管理與保養,則後遺症勢所難免。如何加強大甲溪流域的水土保持,嚴禁水源地帶的濫墾,強化植生以防止露裸,積極進行防止土壞沖刷工程,及污染之防治等,以維永續的流域安全與經濟效益,實為今後的重要課題。

    × × × × ×

  民國七十四年,東勢地區一些溪釣愛好者,感於毒、電魚情形的氾濫囂張,使釣魚環境迅速惡化,於是有孕釀成立護溪會類似組織之意。

  七十五年的籌備討論中確定朝生態環境維護的大方向進行,但起步仍放在比較特定的防止毒電魚工作上,於是向外募款成立取締毒電魚基金,並製作一百面勸導鐵牌,設立在石岡至青山近百公里間的主支流區域。

  七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已運作相當一段時間的東勢生態環境維護協會正式成立。

    × × × × ×

  目前政府和民間已凝集相當程度的環境保育意識,面對大甲溪魚類資��枯竭及生態破壞,臺灣電力公司及東勢生態環境維護協會為了保育大甲溪水資源,與國內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合作,共同擬定『大甲溪生態保育復育整體計畫』,以期結合人力與物力資源,並以科技整合方式,深入了解並逐步改善大甲溪的生態環境,並進一步復育當地原生種魚類資源。其計畫最終目的,則在加強促使大甲溪水資源能供作多元化之利用;即除了供作水力發電及飲用水之外,並能成為今後民眾休憩、景觀欣賞,以及環境教育活動的場所。

    × × × × ×

  「七十九年二月七日,逢甲大學環境科學系七位學生及俞錚皓,第一站求安橋,時間十一點十九分。」

  汪靜明老師在大甲溪畔的求安吊橋下按下了錄音鍵。

    × × × × ×

  求安棲地改善站位於大甲溪主流,在中部橫貫公路臺八線二十四公里處,地鄰榮工處棄碴場旁,求安吊橋下。

    × × × × ×

  雙人座的棗紅色客貨兩用車,把我們送到了東勢及谷關之間的大甲溪中游,晴朗的冬陽天使我們的興奮顯得有點毛燥,雖然這不是我們大多數隨行人員的第一次野外調查。

  向警察局報備後,我們換上連身的蛙人裝,提著兩大箱的儀器、水樣瓶等,及背著約三十公斤重的電魚裝置,走向大甲溪。

  在簡單的分組後,一組進行電魚採樣,另一組則進行測水流量及採取水樣的工作。

  前幾天的季節雨,再加上上游洩洪所昇高的水位,在天晴的今天仍然保持著相當的水流量,使原本就不輕鬆的工作又增加了許多困難。

  我肩帶著養生箱,手持著魚撈網,跟著背電魚器的汪老師向上游溯去,只見老師一步一步地穩健地走去,而我則以雙腳探索性地摸索前進著,遠遠地落後著。

  用鋁製的魚撈網去撈起被電昏的魚是我們的工作,看起來這是相當容易的工作,但也是有那麼一點點危險性,就是不長眼睛的電流有時會透過清澈的水,傳過鋁製的魚撈網,接觸你裸露的手心,就像電魚一般地,也讓你麻痺一下。

  回過頭看到測流量水質組的四位成員正牽著手設法渡過湍急的溪水,以能使用皮捲尺量出河寬、測出流速及算出流量。忽然,似乎是有人的腳步踏差了,一直線的隊伍頓時紊亂異常,身裁最嬌小的小咪隨水流浮了起來,幸好眼明手快阿寶和俞先生聯手把她拉了回來,否則真不敢去想像這後果。

    × × × × ×

  「……電魚約兩百八十次,抓到溪哥、石、及川虎,在求安橋附近,今天水流量比上次顯著大很多,河寬變得寬很多,水速相當急。」

  比手掌略長的黑色錄音機,忠實地為我們留下了魚種的記錄、環境概略的描述,以及大甲溪主流充沛而豐富的水聲,還有穿林掠水而過的烏嗚。

    × × × × ×

  在河邊緩流的淺瀨中,尤其在求安吊橋下的白石岸邊旁,常可見一群群可愛的小魚苗,少則十餘隻,多則上百隻。在眾多繽紛的小生命中,除了蛤蟆黑溜溜的蝌蚪外,最容易辨認的小魚苗就是「石」,這種臺灣特有的魚類,大甲溪畔的人們就叫牠「石斑」或「石冰仔」。

  逆著薄薄的陽光,在不到一公分的石幼苗身上,即可看出體側那七條「黑白分明」的條紋,好不可愛。隨著魚苗的成長,身軀上的黑白條紋漸漸模糊不清,體色也黝黑多了。乍看之下,竟分不出那「黑白分明」的純真特徵。

  看看你我的成長:幼時多曾拗於「老師說」或「書上寫」的真理中,和父母親在路口紅綠燈前爭執著,是否該跨過亮著紅燈而無車的街頭;但曾幾何時,你我是否也曾扮演起拉著小孩過街,或兀自地駕車衝過午夜紅燈街頭的這個角色。

  想想看:你是否也和「石」一樣,從黑白分明到失去自己的立場,迷失了那一份追求真理的心情。

    × × × × ×

  和煦暖日溫暖了每個出遊人的心情,(七十九年)十月十四日(星期天)早晨八點多,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早已聚集了自各地前來參觀的人們,而我們這一群,卻要揮別這裡的人文設施,去造訪靜靜淌流的大甲溪。

  車程中,「河流生態」一書的原作者,科博館環境生態研究室汪靜明博士為當天的行程及大甲溪生命的故事做了簡單的說明。我們心中也勾繪出了此次「大甲溪生態之旅」的輪廓。

  石岡壩是我們的首站,汪博士、農委會胡蘇澄技正和在當地走過成長歲月的詹見平老師等多位專家為我們細細解說。望著眼前大壩的雄偉壯觀,思及其竟是讓洄游性魚類找不到回家之路的罪魁禍首,清朗的心境隨之湧上陣陣薄愁,一桿在手悠悠垂釣的人們,他們悠閒的心境中是否也曾浮現對魚類生境的一絲關懷呢?

  收拾起石岡壩情結,我們繼續奔向橫流溪,車子蜿蜒在大甲溪旁公路上,潺潺的水聲和我們靠得好緊好緊、好近好近。橫流溪和大甲溪不是兩條平行線,她們就像人們的相交相知,她們也有緣交會,就在她們的匯流處附近,汪博士為我們安排了一場「水質調查秀」,由幾位逢甲大學環境科學系同學著連身、高及胸口、不透水的「青蛙裝」,藉著精密儀器,配合汪博士的講解,在河流中來回穿梭,測試河寬、河深、水溫、流速、混濁度、酸鹼度與水中溶氧值及硝酸鹽、磷酸鹽含量等等。

  近午時分,我們來到求安站,這回詹老師展現了個人的「捕魚秀」,奈何理網、撒網、收網的一流精湛、純熟,然而,魚兒芳蹤杳然。偶見飄在岸邊翻肚的小魚,汪博士推測此區可能剛慘遭毒魚,此情此景與橫流溪畔由東勢區生態環境維護協會樹立「禁止毒魚、電魚」的告示牌兩相對照,不禁令人懷疑,難道連民間基於愛鄰,自然性的生態保育團體的呼籲亦不能喚起民眾對自然環境的愛護嗎?

  「大甲溪生態之旅」結束了,但是自然保育必須考慮生態體系特性的觀念,卻要自此時此刻在每一位參與的朋友心中萌芽、實踐,推而廣之,我想:這才是舉辦此一活動的真義。(改寫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三十六期)

    × × × × ×

  麗陽棲地改善站位於大甲溪主流,在中部橫貫公路臺八線三十公里七百公尺處,地鄰新天輪B橫坑附近。

    × × × × ×

  棲地改善工程在七十九年底到隔年初的枯水期間陸續完成,大甲溪的三個棲地生態改善站分頭進行著三種不同形式的改善工程。

  在主流的麗陽站、求安站是以鋼索固定打錨的大漂石在河中堆疊成石壩。不同的是:麗陽站是自河岸兩側向中間堆疊,形成中間缺空的兩道堆石壩。求安站則是由左右兩側岸邊各自延伸成兩道丁字壩型。相同的是:兩者均發揮了束制河道、增加流速及刷深下游河床,形成水潭的預期功能,水流形態由本來單純的深潭、深流型態豐富了起來,提供各種不同嗜水流型態魚類的棲息、生育、庇護場所,而且在洪水時,魚類可藏身於堆石壩的縫隙,不致於被洪水沖刷至下游,造成了族群的分離。

  一切都僅是聚集自鄰近河段的巨型漂石,如此地自然,白色的巨石在陽光照耀下更顯得隆重而聖潔,義無反顧地捍衛著大甲溪的生靈。

    × × × × ×

  沙連棲地改善站位於大甲溪支流-沙連河,在省公路臺三線東勢鎮石城附近,地鄰沙連河匯入大甲溪主流的交會處。

    × × × × ×

  正當棲地改善工程進行的期間,我們依約地來到沙連站做棲地環境調查時,竟讓我們看到了最令人了觸目驚心的大屠殺─毒魚事件,陽光下瀰漫著窒息的腐敗腥臭氣味,在短短五十公尺的取樣溪段中,河床及河道兩旁遍地魚屍,絞痛的心情下,我們不願讓俐牠們的犧牲毫無意義,汪老師下令拾取魚屍,泡製成標本。

  在不甚寬敞的研究室中,福馬林混合著魚腥的臭味穿透口罩而來,我們忍著噁心的感覺,細細記錄下了魚種、數量、體重、體長等資料,清點後魚屍數量竟高達三三二四隻,包括了粗首、川虎、沙鰍、短吻鐮柄魚、臺灣石賓、淡水河鮠、臺灣纓口鰍、鯽魚、黃鱔、臺灣爬岩鰍、鯰魚、埔里中華爬岩鰍等十二種,其中大多為粗首、川虎、沙鰍、短吻鐮柄魚。

    × × × × ×

  川虎(俗稱:褐吻虎、狗甘仔)底棲於淺瀨、淺流水域的漂石、圓石間,可以腹鰭所演化成的吸盤吸附在石上。雜食性,喜活餌及肉食。雄魚會在石縫或石頭下掘穴。有護卵的習性。

    × × × × ×

  短吻鐮柄魚(臺灣特有種)底棲於淺瀨、深流與深潭之水域、河床石礫上。以攝食藻類和水生昆蟲為生。

    × × × × ×

  人為下毒帶給魚類棲地嚴重的生態衝擊,在兩個月內尤為明顯,在後來的棲地環境調查中,漁獲量大幅銳減,且捕獲魚種僅少到只有鯽魚、沙鰍、川虎和粗首四種魚類。直到四月份之後,也就是毒魚事件後三個月,才有逐漸復元的跡象,魚蹤陸續在改善工程新生的不同型態水體中出現。

  沙連站的棲地改善工程,大大不同於主流的兩個棲地改善站,係以局部改變河道,在河床上用混凝土打樁,再堆放輪胎成壩體,以特殊低矮的懸臂式輪胎壩施作。沙連站的河床底質以礫石、圓石及細沈積砂土為主要成份,此外,則散布著小漂石,河岸以細沈積砂土為主,溪畔之岩層則多為硬度相當低的泥岩,棲地改善工程完工後,水流及砂石共同創造了持續性的改變,六月份來臨的雨季以後之豐水期,輪胎壩抬高了水位,如同主流上麗陽和求安兩站堆石壩的功能,均形成了多樣性的流水型態,唯在工程期間,輪胎壩的施工方式對原河道改變較大,此外在完成後,輪胎壩的縫隙較小,因此所能提供的魚類棲地與庇護空間小於堆石壩。

  在盛暑的棲地環境調查中,我們見到了魚類族群密度,從改善前每百公尺平方有五十隻,在改善後增為六百五十隻,明顯地增加十三倍之多。魚種組成上,魚種豐度由十二種變成十五種。在新增的魚種中,可喜的是:埔里中華爬岩鰍為政府所公告之保育類魚種;憂的是:吉利吳郭魚的侵入。由於埔里中華爬岩鰍是本站罕見的臺灣特有保育魚種,而吉利吳郭魚則為臺灣河川迫害原生種魚類及生態平衡而惡名昭彰的外來種。此外,短吻鐮柄魚雖為本站常見的臺灣特有魚類,但在大甲溪其他溪段,甚或是在臺灣其他流域的相對數量都不多,但在被毒死魚群中即佔百分之十,傷害原有族群不小。反之,臺灣原生的鯽魚和沙鰍,在毒魚影響評估調查時,仍發現這兩種魚族在被毒的溪段中游動,可見其所受到的傷害較其他魚族為輕。如此不同魚種間一消一長的結果,即改變了原有的魚類群聚生態。

    × × × × ×

  春日的艷陽下再回到大甲溪畔,麗陽棲地改善站雖沒有附近谷關遊樂區的熱鬧,但三、五釣客或堆石壩,或巨石,或直接涉身入水,一支釣竿、一球魚餌,就這樣拋開都市的喧囂,消磨一下午的時光。岸邊或浮或沈地漂著些許刺眼的垃圾,令人有些心痛,希望釣友或來此遊玩、活動的朋友,從帶回您攜去的垃圾,放回體型仍小的溪魚,勸阻毒魚、電魚,不在觀光區購食溪產、山產,或是參與環保或護溪團體,你真的可以做得更多,請不要忽視所有這些或小、或大的努力,因為只要你我的參與,下次再去溪畔活動的時候,將會有更清潔的環境及更好的遊興。

 
 
環保生活資訊網 http://gaia.org.tw 環保生活是有品味的生活方式

1997年1月成立 維護:黃正文工作室 [管理員信箱 版權所有,歡迎引用,應註出處 [ 回首頁 | 回上頁 ]